徵征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是台中推薦工商設立會計服務推薦最佳稅務後盾
台中南屯國內稅務諮詢, 台中北區會計稅務記帳會計師事務所, 台中大里漁會稅務諮詢
你不需要完美,你需要的是行動與完成 文/meiya 一、完美主義者們的拖延哀歌 有個女友去年剛入夏時就想學游泳。她先在網上搜索和瀏覽“如何挑選合適的游泳裝備”這樣的帖子,看了很多帖子,覺得自己掌握挑選技能之后,她開始上淘寶購物,下班回家就在網上瀏覽游泳裝備的商品信息,挑了好幾個晚上,終于買好了泳衣、泳鏡、救生圈等裝備。接著她還看了網上游泳教學的視頻,自己跟著視頻練習游泳的姿勢。然后她跑了自家附近幾個游泳館咨詢成人學習游泳的一些情況,可以上的游泳課是怎樣的,班級的規模如何,老師的水準以及游泳館的基礎設施和環境如何…… 等到所有的信息她都覺得自己了解好了,各方面都準備充分了,認為自己真正可以開始學游泳時,夏天已經過去了,游泳池的水變得太冷不適合游了。而她做了漫長一夏的準備,卻一次也沒有下過水,買的那些裝備一次也沒有用,這些裝備連同她學游泳的熱情一并被放進了衣柜里。當然,她還是不會游泳。 這個故事用一句話總結:“要學會游泳,就必須下水”。據說這是列寧的名言,很多人把它當成座右銘。為什么她如此想游泳,卻一直無法下水,遲遲無法開始呢?因為完美主義在作祟。這位朋友學習游泳的故事是典型的由于完美主義而導致的拖延。 漫畫家朱德庸說:“大家都有病”。而拖延癥似乎是這個時代人人都會得的病。無論是與朋友交談,還是在網上看各種文章帖子,或者微信朋友圈里發的信息,你會看到有無數人都在宣稱自己有拖延癥。拖延寫畢業論文的學生,無法按時完成銷售報告的白領,與deadline做著斗爭的編輯…… 嚴格來說,拖延癥算不上一種“癥”。無論從國際通用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V)還是中國的精神疾病診斷手冊中,都找不到拖延癥的名字。其實大部分人的拖延行為都沒嚴重到“病”的程度,但是拖延確實給很多人造成了困擾。比如我的這位學習游泳的朋友。同時,我們要看到雖然是同樣的拖延行為,但卻有不同心理問題。其中,“完美主義”是造成很多人拖延的根源。 有個大學生給我寫信:“一直以來我做什么事情都不愿意匆匆忙忙地開始,總是要準備很長時間,要求萬事俱備。比如,老師讓我交個報告,我會去圖書館找很多資料,花很多時間認真讀這些資料,就是一直無法開始寫報告。等我覺得差不多可以寫報告時,可以留給我完成報告的時間已經所剩無幾,就非常焦慮,壓力很大,最后因為趕時間將報告草草寫完,對自己很生氣。再比如期末要考試了,同學們都開始復習,我也認真準備,跟自己說一天要復習多少小時,看多少頁書,但是當我看上幾頁書就去打游戲,看電視時,我就覺得自己打破了之前定的計劃,一整天都沒心情學習了,然后我開始破罐子破摔,打一整天的游戲。每次打破計劃時我都跟自己說,明天重新開始,可是重新開始時我又會遇到同樣的情況……我知道這樣的行為會浪費我很多時間,也一直在和自己的拖延癥做斗爭,但是我總是控制不住,一次又一次地拖延,心里很痛苦。” 不知道這封信會引起多少人共鳴,我自己看完對他的這種狀態很理解,深有體會。因為從小我就是一個受“完美主義”折磨的小孩。上小學時,我做作業常常要做到晚上十一二點鐘,因為當我做錯了或者寫錯字有涂改時,我就要求自己重新開始,把那一頁撕掉,在嶄新的沒有錯誤沒有涂改的紙張上再寫一遍作業。所以,一份作業,別人做一遍,而我至少要做兩遍以上。于是,不僅經常寫作業到深夜,本子也越撕越薄,到期末總是要買新本子。 這樣的情況持續了整個小學階段,直到上了初中,作業多,課業壓力大,我才因為降低標準,而改善了自己做作業拖延和效率低下的問題,在學習上獲得了從完美主義中解脫出來的輕松。 有不少讀者寫信來問我:如何開始寫作呢?當我腦子里有個寫作的念頭,想深入思考,發現自己思路不清晰,覺得非要理清楚了才能開始寫作。一方面我覺得自己書讀得太少,知識累積不夠,一方面又擔心自己寫出來的東西太爛,很丟人,然后就一直沒有動手寫,拖延著,時間久了,到后來就忘記了寫作這回事。 也有人會一口氣問我關于跑步的一大串問題:要選怎樣的鞋子和跑步短褲,要什么時候跑步比較好,在哪里跑步合適,有什么教跑步的書和視頻可以推薦,跑步有哪些注意事項,受傷了怎么護理,要不要找個老師教我跑步…… 無論是寫作,還是跑步的問題,問這些問題的人多半是完美主義者,他們做一件事常常要進行充分地前期準備。如果他們等到把這些問題都搞清楚,覺得自己萬事俱備的時候才開始行動,不知道他們是不是已經老了,寫不動,也跑不動了。 二、認清你內在的核心信念 雖然很多人的拖延行為都是完美主義導致的,但完美主義者們內在的核心信念仍然是不同的,完美主義拖延癥患者的核心信念是什么呢? 在《拖延心理學》中,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卡羅·德威克做了完美主義傾向的觀察。在研究人怎樣面對失敗的時候,她識別出了兩種不同的心態,一種是固定心態(fixed mindset),一種是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 書中說“固定心態認為智力和才能是與生俱來的,是固定不變的。成功不過就是要證明你的能力,證明你是聰明的、有才干的。并且,在生活中面對每一個挑戰的時候,你必須一再地證實這一點。如果你具有固定心態,就容不得任何情況的任何錯誤,因為錯誤是失敗的證據,錯誤說明了你其實根本不聰明,也沒有才干。假如你聰明又有才干,不管什么事情,你就沒有必要為此而努力;需要努力是不夠聰明和沒有才干的證據。同時,每一次表現都被看成是對你能力的一次定論性衡量,失敗令你感到危險;失敗永遠地決定了你這個人。” “第二種心態——成長心態。這種心態的核心信念是:能力是可以發展的;通過努力工作,你可以隨著時間推移而變得更聰明、更優秀。在成長心態看來,努力可以讓你更聰明或者更擅長于某件事情;努力可以激發你的能力并成就自己。在這樣的心態看來,你沒有必要立刻擅長某件事情。事實上,做一些你不擅長的事情反而更為有趣,因為通過做這樣的事情,你可以拓展你自己,并從中學習。有成長心態的人不僅追求挑戰,他們還以此充實和提升自己。失敗可能會讓你傷心和失望,但是成敗并不決定一個人本身的好壞。實際上,失敗是一個讓你加倍努力的理由,而不是一個讓你退縮、放棄和拖延的理由。” 所以,當你認為成敗決定你這個人本身的價值,你就容易因為完美主義而拖延,相反的,你認為失敗并不代表你這個人本身的失敗,而且失敗可以讓你獲得更多的學習和成長,你就不容易因完美主義拖延,同時更有動力和激情去嘗試之前沒做過的事情。 對失敗的不同看法是心理學上兩種完美主義者——適應良好的完美主義者和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的不同之處。 他們的第一個區別是關于對自己的看法。適應良好的完美主義除了對自己的高標準、嚴要求,還相信自己有與這種要求相匹配的能力。而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不相信自己有與之相匹配的能力,但是他們又不肯降低標準,于是高標準只會造成他們的挫敗感,遭遇失敗時提醒他們自己的不完美。 第二個區別是關于對失敗的看法。適應良好的完美主義雖然同樣討厭失敗,但他們會把失敗看作成功路上必然的經歷,并能在失敗后很快調整自己,重新出發。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一旦失敗,覺得自己整個人都不好了。各種“我就是沒用”“我就是差勁”“我就是丟人”的譴責便開始對自己進攻了,這導致他們的情緒潰敗,無法再繼續做事。 這是兩種對失敗的不同心態,如果要我用更容易理解的方式講,即一個人做一件事情是以目標為導向還是以過程為導向。或者說,你是只看重結果的“成敗論者”,還是看重過程的“過程體驗者”。 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的拖延行為其實真正害怕的是失敗,因為一旦失敗就證明自己的無能與無價值。可以說,拖延這個行為于他們而言,有降低他們工作效率,浪費時間等壞處,也有將他們從可能發生的失敗中保護起來的好處:我不做,我就不是失敗的,那我就不需要面對自己的無能與無價值感。 我有個心理咨詢師朋友,她最大的困擾在于她在寫作上總是拖延。她有很多的感受和想法想表達,但是她始終無法將腦中的想法變成文字,和她搞工作室的同事讓她寫個文章,她也一拖再拖。我們就這個事情深入交談,她和我講了自己小時候的一件事情。 上小學的時候,她的作文寫得很好,常常被老師當范文念給全班同學聽。有一次她媽媽帶她去北京旅行,參觀了北京天安門。回來之后,她寫有關北京天安門的作文。但是,這篇作文她寫得有點虎頭蛇尾。她們那時有一篇課文就叫《天安門廣場》。她看了課文之后,覺得別人寫得很好,而自己寫得很差。老師也批評她寫得作文虎頭蛇尾。同學們看了她的作文,也嘲笑她寫得不怎么樣。 這個事情對她的影響很大。從此之后,她內心的想法就是:“無論我寫什么,都是別人寫過的;無論我寫什么,總有別人比我寫得更好。”這樣想,寫作對她而言變成毫無意義的事情,只是在浪費時間罷了。于是她在寫作一事上就變得非常拖延。 她和我分享完這個故事,我很感慨,對她說:“你是否有想過,就算別人寫得再好,那是別人寫的東西,而不是你寫的。不管你寫得如何,當你寫作的時候,你就有了一個寫作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是真真正正屬于你的,而不屬于其他任何人。對你來說,完成比完美似乎更重要。”這也是我一直堅持寫作的原因,我不需要跟別人去比較,要寫出多好的文章,而是我就是喜歡寫作這個過程,當我寫作的時候,我感到快樂。 前段時間,這位朋友開心地告訴我,她終于克服了寫作拖延癥,開始寫作了,從每次寫200字開始,她開始享受寫作過程帶來的快樂,我替她高興。 并不是所有的完美主義者都會有拖延問題,就算一個完美主義者有拖延問題,他也不是在生活的所有方面都拖延,他的拖延癥往往具有自己的獨特性。而這個獨特性往往與一個人的童年經歷或者內心創傷有關。比如我這位咨詢師朋友在寫作上的拖延就與她小學時的那段經歷有關。 我有個咨客是名銷售,工作上得心應手,業績做得很棒,只有在做銷量表這一工作上有很嚴重的拖延問題,令他頭疼不已。每個月初要交的銷量表他會拖到月底才交。原因是他小時候做數學作業,他的父親總會很認真的檢查,如果發現錯了就會大聲呵斥他,罰他重新做,甚至會動手打他。因此,每次做數學作業他都一而再再而三的檢查,生怕出錯挨打。這事情給他造成內心的陰影,長大后凡是與數字有關的工作他要么不想去做,要么做的時候反復檢查,核對。 我們可以看到,類似這樣的完美主義者的拖延行為往往與他的童年創傷有關。 三、克服完美主義導致的拖延的一些方法 講了這么多,我們可以從中總結出以下的方法,用來克服完美主義導致的拖延問題。 1、看看你的完美主義拖延行為是否與童年創傷有關。 如果是因為童年創傷而導致的完美主義拖延行為,先看到那份創傷是如何影響自己的。通常這些創傷的背后與嚴厲、高標準的父母有關,父母經常采用批評式的教育,使得孩子害怕失敗,他們對失敗會有災難化后果的想象,覺得若自己這次失敗了,自己也會就此完蛋。后來,拖延行為往往就成了一種自我防御的機制,用來逃避風險。 一個人是如何成為完美主義者的?先是父母對他們有很高的要求,后來他們會將父母的嚴厲和高要求內化,變成自己對自己的嚴厲和高要求,即便那時父母已經放松了對他們的要求,他們也無法對自己降低要求,就像他們拿著一根繩子進行自我捆綁。 你的完美主義拖延行為是否與童年創傷有關,如果有,先看到并且承認這份創傷,然后去治愈它。當創傷治愈后,拖延的問題可以通過建立新的習慣得到解決,甚至內心創傷治愈后,拖延問題會自然得到改善。當然,這需要一個過程,請允許自己慢慢來。 2、設定真實可及的目標。 很多完美主義者的拖延行為是因為將自己的目標制定得太大了,那些難以企及的高標準壓得人無法行動。你需要看看自己是否將目標制定得太高,太不切實際了。如果是,就要進行調整,降低自己的期待,參考以往的成功經驗,設定真實可完成的目標。如果有一個大目標,可以再將大目標分成幾個連續的小目標,每一次小目標的完成都會增加你的自信心。 3、享受做事情的過程,而不執著于最終的結果。 做事情時,把你的關注點放到過程上,以過程為導向,積極關注自己在過程中取得成果,學習到的東西,獲得的成長,并且去挖掘自己在過程中得到的樂趣。記得不要與別人比較,而是與自己比較,看看今天的自己與昨天的自己相比,今年的自己與去年的自己相比,是否進步了。 重要的是在做事的過程中,你學到了什么,你對什么感到興奮,你提升了什么,而結果只是一個背景而已。而能力也不再是一個固定的東西,它是可以變化和發展的,沒有什么需要證明。當你在過程中得到很多的樂趣和快樂時,你會覺得那個過程本身即是結果,過程即充滿了意義和價值。 4、重新定義和看待失敗,不把事情的“成敗”與“我”的價值對等起來。 前面講到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會把事情的失敗和自我價值完全等同起來。因此,要克服拖延,完美主義者除了看重過程,還要把事情的成敗與否與自己這個人本身的價值區分開來,“我做的事情失敗了”并不等于“我這個人失敗了”。 不過要做到這一點很難,因為我們大多數人常常將“我做的事情”和“我”等同起來。如果我們改變面對失敗的心態,從“固定心態”更新為“成長心態”。能夠把每一次失敗都當成一次成長的契機,充實和提升自我的手段,可以豐富和擴展我們的人生,那么我們就不再如此害怕失敗了。 5、不因自己不能高標準地完成某項任務而破罐破摔,徹底放棄。 很多完美主義者都有一個不好的習慣,一旦打破自己的計劃或者約定,他們就破罐破摔,徹底放棄,他們承受失敗的能力幾乎等于0。(www.lz13.cn)他們喜歡不斷地重新開始,相信明天就會完美了,卻不能做到更靈活地面對和處理那些不完美。他們只有兩個極端,要么完美,要么放棄。保持一個靈活,充滿彈性的心態可以幫助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克服拖延。當打破約定后,你可以有其他的選擇,比如重新調整計劃,比如允許自己不完美,再比如選擇完成而非完美。 6、立即行動,先開始再說。 這一點對所有的拖延癥患者都合適,尤其合適那類做事情要萬事俱備的完美主義拖延人士。什么事情,拖得你心煩又痛苦,立即行動,先開始再說。前面提到有人問我何時開始寫作或者何時開始跑步,我往往回答:現在。現在就是最好的時間,開始吧。 如果你想寫作,不管腦子里想到些什么,也不管別人怎么看待你寫的東西,先坐下來寫上三分鐘再說。如果你想跑步也是如此:找一雙舒服的鞋子,跑上三分鐘再說。你會發現,一旦你開始了,即便三分鐘過去,你也無法停下來,會繼續干下去。 我們做很多事情只要有必要條件就可以行動了,不必等到充分必要條件都滿足,一是很難有充分必要條件都滿足的時候,二是即便等到了充分必要條件都滿足的時候,往往會錯過最好的時機。 就像我的那個學游泳的朋友一樣,準備了一整個夏天還沒有游過一次泳。如果用她準備的那些時間來練習游泳,她早已學會游泳,并享受到炎熱夏日四肢在水里舒張的愉悅感。你要想盡快學會游泳,那就要盡快下水。做什么事情如果都要等到萬事俱備再行動,那如果遇到一直都無法俱備的情況,怎么辦?難道要一直等下去嗎?西方有句諺語叫做:“waiting for life is waiting for die”等待生命就是等待死亡。 7、學會激勵自己而非譴責自己,為自己階段性的勝利而慶祝。 我們很多人都喜歡譴責自己而做不到激勵自己。在失敗的時候譴責自己,在成功的時候又不獎勵自己,這是很多人的做法,這樣對自己真是相當不公平也不疼愛。很多人一邊自責和辱罵自己,一邊拖延著,以為這樣自己的拖延行為就能夠改善,殊不知,自我厭棄換不來行動力,只會導致更嚴重的拖延。內疚和自責會讓我們陷入“放縱—自責—更嚴重的放縱”這一惡性循環。 同時,譴責自己也會消耗我們大量的心理能量,帶來更多的壓力,讓我們無力去自控,無法理性思考,也無法振作起來去克服拖延。相反的,對自己的愛,對自我的接納,失敗時候的自我激勵,階段性勝利時候的獎勵和慶祝,都會幫助我們更好地戰勝拖延,增加意志力和自控力。 所以,在拖延發作時,多對自己說“加油”“你好棒”等激勵的話語,有利于你克服拖延,變成更好的自己。 任何成功的結果都源于積極的行動 關于行動的名言 行動是一切成功的根本分頁:123
張小嫻:另一個男人的作用 V說,工作上的事,她不會跟男朋友說,她只會跟另一個男人說。那個男人是她的好朋友。她會跟他說童年往事。她看了一本精采的書,會跟他分亭。她寫了一篇日記,會在電話那一頭念給他聽。她聽到一首好歌,會把電話筒拿到唱機旁邊叫他聽聽。 那她還要她男朋友來干什么? 她說。不跟他談工作上的事,是怕他覺得沉悶。不跟他說童年往事,因為她害怕他會覺得沒趣。 至于不跟他分亭一本書的內容、不念一段自己寫的日記給他聽、不播一段她認為動聽的歌給他欣賞,她說,那是因為你愈愛一個人。你愈害怕他會不同意你。如果他說那本書不好看,那怎么辦? 你愈緊張一個人,你愈害怕他不贊賞你。如果他聽了你寫的那一段日記,只是微笑著,什么也不說,你怎么知道他心里想些什么? 你愈在乎一個人,你愈害怕他會嘲笑你。如果他聽了那首歌,說那首歌很普通,他聽過更好的,你會很不開心。 我們在自己愛的人面前,竟然是(www.lz13.cn)有些怯懦的。另一個男人的作用,正是填補這些遺憾。 張小嫻作品_張小嫻散文集 張小嫻:一個人的晚飯 張小嫻:愛,總是有條件的分頁:123
八大心態感悟 1、平常心——對四周所發生的事情的一種心態。是具備一定修養才可經常持有的,它屬于維系終身的“處世哲學”。說到底,不過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處理四周事情的一種心態。平常心應該是一種“無為、無爭、滿足”等觀念的匯合而已。 人都不免會流于世俗,關鍵在于,是否能夠時時自省,不喪失自我的真性。當代有一種拜金主義,以金錢來衡量一切。似乎除了金錢之外,就再也沒有什么東西作為判定價值的標準了。如此一來,多年形成的道德和價值觀即隨之發生了變化。大多數人處在迷茫、徘徊的猶豫狀態中,或憤世嫉俗,怨氣沖天;或怨天尤人,消極沉淪。因此,無論對待什么事,要始終保持平常心,就會躲過“名利之劍”的傷害。 真正領悟“平常心”的意義并以此為人生準則,從中獲取無窮的滿足和歡樂,做一個永遠幸福的人。 2、成敗之心:人生不可能永遠成功,也不可能沒有失敗,我們不能由于一時的偶有所成就沾沾自喜、自得忘形,也不能由于遭受一兩次失敗就沒精打采、意志消沉。假如時刻懷著“成亦欣然敗亦喜”的心態,我們就會活得更理智、更瀟灑! 戰勝自己才是真正的勝利。成功和失敗是一對孿生子。 跌倒后能爬起來,就是成功。(沒有失敗過的人是了不得的人,然而能從其失敗站起來的人,就更加了不起。) 自生自化,與人無爭。(物極必反,勢強必弱,這是自然的現象。知強而守弱,以柔弱勝剛強,概括了老子的人生哲學。他主張柔弱,并非追求柔弱本身,柔弱是其手段,剛強生存才是其目的。所謂“守弱就叫剛強”便是。老子說,“事物發展到極壯極盛之地,接下來就是朽邁了。”又說;“知道剛強的好處,而寧愿處于雌伏柔弱的地位,這樣,才可以作為天下的溪壑,使眾流匯注。”老子還說,要想收縮,必先使它擴張;而欲削弱它,必先使它剛強;將要廢黜它,必定先是提取它;將要奪取它,必定先給予它。“回根曰靜”。靜就是順任自然而無為,就是渾然不專心機,與萬物一統,自生自化,由于不爭,也沒有人能爭得過。) 一只巴掌拍不響。(高僧自隱給***說,要他們“聽聽一只手的聲音。”說明干任何事不能只為自己的利益,要使雙方獲利為宗旨。) 不為利益所驅,尋求生命自由。(荀子說,天表現著它的光明,地表現著它的廣闊。人只有效法天地的純正,加強心性的培養,才能明察時勢,才能立身明道,把握自己的命運。) 窮則獨善其身,自得其樂。(只要留意個人的道德修養,培養自我高尚的人格,那么無論事態怎樣,都可以獲得生活的圓滿。) 誠至之心定可得到回報。(我們的生命本能本身永遠不能創造奇跡,所以感動天地者乃在于生命的精神,在于心靈的至誠至信。對于人們來說,誠信本身就是一個關口。這需要拋棄很多常理的規矩,需要精神的豐厚和心底意志的氣力。) 無為而不為。(并不是一味消極退避自然,而是與所有萬物相聯系,即萬物皆備于我。) 3、貧富之心:人生本應無悲傷,滿足者常樂,雖貧猶富。若保持自我的真性,不陷于貪欲和爭斗,對于一個悟得平常心的人來說,即是正確而明智的抉擇。 不可做金錢的奴隸。(假如為了達到某個目的就不擇手段,懷著不純正的動機來做事,必然不能得到好的結果。不管何時、何地都秉持一顆善良的心做事,即使沒有得到令人滿足的結果,可是也盡不會后悔。金錢只是維持生活的手段,而非目的。) 保持清靜心態,不被物欲所困。(保持自我真性,不陷于貪欲和相爭,或許分歧時宜,但為明智之舉。《淮南子》中的因禍得福,到出了事物的相互轉化之道。要求得心理***,得快樂時不自得,失運時不悲觀,才稱得起駕馭了生活的聰明。處于禍時不驚恐,處于福時不自得,這種因自然物理轉化而得出的處世之道,即使在現代社會也是鑒戒的。) 滿足人雖貧而富。(別人騎馬我騎驢,仔細思量不如;回首看見推車者,比上不足比下余。) 凡事不可過度強求。(莊子說:“我們都太拘于常理。”所謂常理,是太拘于名、智之見和人世的俗論。古人說得好,不要改變所受的使命,不要強求事情的成功,過度就是“溢”,而“溢”是分歧于處世也不適于自處的。) 理想不應于物欲相等。(人必須在現實中實現自己的欲求,但人的道德修養和追求應超越于物質欲看之上。要在欲看的***中堅守住自己的節操,進而一如既往地追求更高的生活目標。) 不要做物質承德奴隸。 物之貴賤在于人的分別心。東西的價值是取決于見到它的人之判定,而不是取決于東西自己本身。歌德曾說:“以功利的眼光往看整個世界,沒有任何東西是珍貴的。”森鷗文在《興津彌五右衛門》中:“凡事以功利之念來待的話,世上就沒有值得尊崇的物體了。”不能正確對待金錢與物質關系,它們就會成為腐蝕我們身心的魔物。) 智者會把貧富視為幸運。 人生本應無悲傷。(人往往是受外界氣力的影響而自尋煩惱。) 正確把握理智與欲看的分寸。 4、淡薄之心:伴隨名利而來的決不是安詳和自由,而是無盡的辛勞與煩惱。只要以一顆平常心來對待利害得失,無論事態如何演變,都不能使人心靈遭受傷害。 感悟人生,創造生命的逍遠自由。不滿足的心永遠無法滿足。生命不該為榮 祿所羈。名利眼前,平心靜氣以待之。擺脫物我對立,尋求超脫人生。珍惜生命,坦然處世。淡泊自尊,但求發展。淡化名利,保持虛靜心靈。看重名利只會使你一生更辛勞。命運眼前不可消極沉淪。真才實學是立身之本。仁意應是人生真諦。阿諛奉承是甜蜜的毒藥。 5、幸福之心:幸福決不能以金錢和物質為標準,善良、正直和愛心才是真正幸福的源泉。 善良的人永遠幸福。溝通人間真情。忘卻煩惱是一種幸福。(人生感悟 www.lz13.cn)唯人生是最值得興奮的。兼顧家庭工作二者的關系。信賴是幸福源泉。醒生夢死不能算為一種境界。 6、寧靜之心:順其自然,即可得寧靜,寧靜而致遠。現實之中能夠超越純功利的追求,在雜亂中求靜,繁紛中求無,乃是人的純樸精神的真實體現。 平常心即是道。人生如夢,亦真亦假。超然物外,順應自然。不可迷失真實的自我。追求真而自然的品格。以美麗的心情往工作。不沉迷于樂,不沉溺于哀。安之進命,不為環境所羈。忙碌不堪即是毀滅自我。精神生活重于一切。 7、仁愛之心:仁愛是人心的要點,也是成就事業的基礎,無論何時何地,只要懷仁愛之心,推仁愛之舉,就會不惑不懼,進進大道。 永葆善良之心愛人。積極進世,力求圓滿人生。一心向上,使生命不斷創新。仁愛之心是成就事業的基礎。以善的氣力往克服現實中的惡。正確處理感情與理智的關系。和善之家必有余慶。人與人應和樂相生。 8、忍辱之心:人生有限,苦難甚多,但應始終保持堅忍、自制的精神和戰勝苦難的勇氣,進而達到心靈的諧和與人格的偉大。 坦蕩面對現實。德性高尚的人永不自卑。君子落魄,依然發奮圖強。嘗盡人間苦處,才不枉“走一遭”。苦難中追求***與偉大人格。對待非議,置若罔聞。難得糊涂,糊涂難得。以忍息怒,寬大為懷。 9、生死之心:人生在世,當安時處順,視生死為自然,不為哀樂相困,不為外物所役。如此,生和死,就沒有什么值得深究的。 別做怕死而忘了活著的人。生與死是兩種不同的精神境界。死如新陳代謝,舊往新來。從希奇的死亡到美麗的死亡。視死亡為一種積極的動力。要和死神爭時間不勝敗。既不貪生又不怕死,才是真正的生命觀。生死無常事,理智而待之。如何看待死亡是對生命的態度。活得有價值死才有意義。分頁:123
ACC711CEV55CE